- 業務咨詢電話: 0891-6372800
- 業務咨詢電話: 0891-6373773
邊境沿線是鞏固祖國邊防,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沿,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承擔著特殊功能。西藏邊境線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1/6,在西藏旅游快速發展的浪潮下,西藏邊境地區旅游業發展相對于其他地區目前增速較慢,西藏旅游的發展存在非均衡性。2017年5月28日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興邊富民行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指出,“十三五”時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,也是邊境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,要緊緊圍繞統籌推進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。如何深化興邊富民行動,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促進邊境旅游健康、快速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。
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,全區面積120.22萬平方公里,居全國各?。▍^、市)第二位。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青海省毗鄰,東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相望,東南與云南省山水相連,南面和西面與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、緬甸四國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。西藏有21個邊境縣,110個邊境鄉鎮,邊境線長4000公里,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1/6,主要分布在日喀則、山南、林芝、阿里四個地區,是我國西南邊疆的重要門戶和屏障,戰略位置十分重要。但是由于區域位置、設施落后、交通等問題,目前西藏邊境旅游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:
1、邊境旅游的政治敏感性
旅游業是敏感行業,其發展極易受到政治、經濟等因素的影響。而邊境旅游的政治敏感性更強,長期以來,受國際形勢的影響,部分邊境地區與鄰國沒有開放,沒有形成貿易互通,兩國游客無法通過邊境往來,導致無入境客源市場。目前已經開放的口岸和形成互通的邊境地區,也容易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影響,一旦中國與接壤國家的關系惡化,邊境地區的旅游業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。
2、道路交通條件制約內外交流
西藏邊境地區大多位置偏遠,對外道路交通條件差,可達性低,人員、物資、文化等與外界相互交流緩慢,導致農牧民知識水平有限,區域生產生活水平落后,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,影響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。
3、設施缺乏限制旅游產業開發
雖然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,但是由于區域基礎設施薄弱,旅游接待設施欠缺,居住生活品質較差,資源和文化沒有很好的進行開發和保護等問題,旅游產業無法大力發展,經濟社會發展滯后。
4、資源和文化開發利用率低
邊境部分地區風光迤邐,自然環境保存良好,由于交通和設施等問題,導致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率低,旅游產品形式停留在觀光游覽階段,產品單一,趨同性較高。不具備較強的旅游吸引力,無法集聚人氣。
基于以上問題,在西藏同全國一道同步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,加快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,改善人居生活環境,推動興邊富民工作進程,加快邊境農牧民通過旅游扶貧早日脫貧摘帽,顯得尤為迫切。
西藏邊境旅游的開展,具有重大的政治、經濟和社會意義。旅游活動的發展,有利于促進邊境地區貿易和旅游業的發展,轉變邊境居民的思想觀念,增加同國內外的聯系,開拓經濟發展的新途徑。此外,西藏邊境旅游的發展還能帶動邊境地區交通、郵電、建筑、農副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,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,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。有助于邊境地區開發建設的全面展開,促進邊境地區的開放,活躍當地的經濟。邊境旅游的開展,使越來越多的人對邊境地區的資源潛力和社會、經濟狀況有更深的了解。美麗的自然風光,獨特的民俗風情,以及邊境地區的特殊生活方式等,對內地的旅游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。邊境旅游的開發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邊境旅游和投資,促進邊境地區整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。
本文以隆子縣扎日鄉莊那小康村建設項目為例,針對目前西藏邊境旅游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淺析,對西藏邊境鄉村旅游開發措施進行探討。
本項目位于隆子縣扎日鄉政府駐地莊那村,莊那村位于山南市東南部,距離隆子縣城大約為220公里,是前往措噶湖的必經之地。項目地東西長約540米,南北長約1500米,總規劃用地面積約為43.84公頃。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民居、村委會、政務服務中心、福利院、展覽館、商業街、廁所、景觀綠化、道路、給排水和電力電訊等工程建設。
(1)村莊發展缺少統一的布局規劃,部分建筑質量較差,建筑風貌不統一,從長遠發展看,不能滿足扎日鄉乃至隆子縣重點打造旅游服務業的需求;
(2)自然文化資源豐富,民俗文化獨具特色,但大多處于未開發狀態,開發利用率低,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;
(3)村莊對外交通不便,內部道路質量較差,未形成完整的道路網絡,不能很好地滿足居民生活和旅游業的發展要求;
(4)市政基礎設施、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接待設施等不完善。
針對目前村莊存在的問題,規劃根據扎日鄉莊那村的發展趨勢、客源市場定位、產品結構和用地現狀條件等進行綜合考慮,劃分多個功能不同的區域并考慮旅游間的相互滲透,營造公共活動空間。遵循“弘揚本土民族文化,凸顯莊那村風情,結合當地民俗風韻,人文和自然生態融合”的理念進行設計。
以人為本進行設計,提高規劃可操作性
規劃項目組人員通過前期的深入調研,對現場進行多次實地考察,并與政府人員和村民進行溝通交流,了解每一戶居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,合理進行戶型設計,對每一戶的家庭結構、居住面積、位置等進行統計,并對建筑統一進行編號,滿足居民拆遷安置要求,堅持以人為本進行設計,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。
改造村莊居住和景觀環境,提升旅游整體形象
現狀莊那村建筑風格雜亂,部分建設質量較差,本次規劃在現狀建設風貌的基礎上統一建筑外立面風貌,建筑以石木結構為主,戶型按需求分類統一設計,同時結合扎日鄉莊那村整體旅游資源和生態景觀,沿洛河打造濱水休閑步行商業街和濱河公園,規劃形成“兩心、一帶、多節點”的景觀結構。打造“山城共生、水綠相融”的意境,完善村莊步行景觀系統,提升扎日鄉莊那村的生態景觀和居住環境。
完善村莊相關設施條件,助力旅游產業發展
針對現狀道路和設施問題,規劃對現有道路系統進行疏理和完善,構建三級的路網體系,設施電瓶車流線,并在主要節點設置電瓶車換乘點,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。利用現狀政府改造為旅游接待中心,新建酒店、展覽館、政務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,完善給排水管網,提高莊那村旅游綜合服務接待能力和基礎設施條件。
豐富村莊旅游發展業態,促進區域經濟增長
基于莊那村未來旅游發展的需求,規劃包括美食街、特色旅游產品商業街、酒店、民宿、演藝中心等多元旅游業態,集休閑度假、民俗體驗、生態觀光、商貿服務、節慶活動于一體。通過發展邊境生態旅游,把旅游業作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核心,實現“旅游+”戰略,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、融合能力,及催化、集成作用,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,促進旅游也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、多元創新、升級發展,不斷滿足旅游者多樣化、個性化、特色化需求。帶動農牧民就業,提高農牧民經濟收入。
注重莊那村文旅結合,增強片區文化風貌
文化是旅游的內動力,旅游是文化的催生器。本次項目建設將神山朝圣文化、珞巴民俗文化、邊境多元文化等與旅游發展相結合,注重文化保護和文旅結合發展,通過展覽館、民俗演藝中心的建設,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增強區域旅游品位,提升扎日鄉莊那村的文化風貌和對外知名度。
企業、政府、居民三方協同發展
政府對村莊的旅游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建設,為企業參與旅游產品開發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,并對當地百姓參與旅游發展進行引導和監督,在旅游發展中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,在統一管理的前提下開展藏式風情客棧、特色餐飲美食、民俗文化演藝等旅游項目,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服務項目。
扶貧發展+小康村建設+邊境旅游
構建以政府旅游扶貧的大背景為基礎,以邊境旅游體驗為依托,以建設小康村為目的的發展模式,豐富莊那村村落發展層次,形成協同發展機制,實現旅游共建、利益共享、發展共存的良好格局。
通過合理規劃和有序建設,充分挖掘邊境鄉村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,以人為本,進行邊境旅游業態多元開發,帶動當地農牧民就業,提高農牧民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收入,實現旅游扶貧,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。讓原本默默無聞的邊境鄉村在西藏旅游快速發展的浪潮中綻放異彩,推動西藏邊境旅游業的發展。借助興邊富民政策,通過邊境旅游發展,帶動區域農牧民參與旅游業及相關產業,從而實現興邊富民目標,促進邊境旅游健康、快速的發展,實現全面建成小康設計的宏偉目標。